回首頁與我們連絡
教學資訊 學術活動 醫檢新知 衛教專區 推薦網站 檢查結果解讀 各組介紹
 
 
 

超音波檢查

超音波是人耳聽不到的高頻率聲波,具有反射性質。醫療診斷時使用的弱超音波與X光不同,並不會危害身體。

* 超音波回聲檢查(反射法)

將超音波發射器(聲源)置於身體表面,向體內發送超音波,當音波衝撞體內組織或臟器時,折射而回的聲波經電腦重組為影像,而用以為醫療診斷之檢查方法。其原理如同利用聲納技術探尋深海的魚群,可以顯示出體內臟器之圖像以及心瓣膜之運動情形。因超音波在穿透體內時,會有所衰減,故用來檢查深層部位的病變時,可能會有其限制性或有所失誤。雖然其圖像之清晰度不若斷層掃描攝影或核磁共振攝影檢查之影像,但優點包括無放射線曝曬之慮、不需飲用或注射顯影劑及檢查省時且方便等。若與內視鏡檢查合用(內視鏡超音波),更具診斷價值。在施行某些特定部位之活體切片檢查或病灶治療(如抽吸膿瘍),若能藉助超音波定位則成功率更高。

* 杜卜勒檢查

利用杜卜勒效應,檢查心臟和血管中血液流動的方法。目前已開發出彩色杜卜勒檢查儀,不需做心臟導管即可檢查心臟內血液的流動情形。

*杜卜勒效應當音波碰上移動的物體時,頻率會發生變化,稱為杜卜勒效應。觀測者所聽到的頻率隨距離而改變。例如,彼此間距離減小時,頻率變大,反之則小。將波源固定但移動觀測者,亦可產生同樣的效應。

* 熱描記法(溫度記錄法)

為利用溫度記錄計(紅外線攝影裝置)記錄身體表面溫度變化的檢查方法。其所攝錄的圖像,稱為熱像圖,表示身體不同部位的溫度變化。體表的溫度主要由灌流血管的血流是否暢通或減少來決定。此種檢查,除皮膚科疾病外,常用來檢查四肢血栓症及乳腺癌等。

內視鏡檢查

內視鏡為一前端裝設有鏡頭及光源的細管,可以插入體腔內直接觀察病變的裝置。其所附之照相設備,可以拍照也可同步錄影。從前是用不能彎曲的硬管,近來除直腸鏡外,均已改用光纖維鏡,可隨意彎曲,檢查效果更佳,病人亦較不痛苦。內視鏡之前端可加裝放大鏡或超音波探頭,更利於檢查病灶。

在施行內視鏡檢查時,請務必參照各種檢查須知,一般檢查時不需麻醉。但是否需簽立檢查同意書,視個別檢查或醫院而有不同規定。

用內視鏡檢查時,可從口、鼻咽腔、尿道、肛門、外陰等開口處直接插入內視鏡;若為關節腔、心包膜或腹腔等處,則必須先切開一小孔,再插入內視鏡。檢查時,除了直接觀察病灶外,尚可採取病灶組織做細胞學或組織病理學檢查。近年來,內視鏡手術技術突飛猛進,已漸漸取代昔日需開膛剖腹的傳統大手術,大大減輕病人的痛苦及縮短術後的恢復期。

* 腦波檢查(腦電圖)

伴隨大腦活動所產生的微弱電位差,可以從頭皮的表面檢測出來,將腦電波放大約一百萬倍並繪製成圖,即稱為腦波圖。其檢查方法為,將八~十二個探針固定於頭皮上,用腦電波計測量並記錄兩個特定探針間的電位差;可用來記錄睡眠中、光刺激時,以及服藥後的電位差變化,藉以鑑別診斷腦病變。精神科醫師則利用腦波檢查來診斷睡眠障礙。

並不是所有的腦部疾病都會呈現不正常的腦電波圖形。因此,腦波檢查主要用於診斷會發生異常放電的腦部疾病,如腦外傷或癲癇等。同時,腦波檢查亦有助於病灶的定位及判定大腦損傷的程度。腦電波的變化因人而異,無所謂的正常圖形,只能檢視前後腦電波的變動情形,來判定是否異常。汽車駕駛員或劇烈運動(柔道、橄欖球等)者之腦電波均有增大的現象。另外,腦電波檢查對老年性癡呆(腦血管障礙型)的早期發現十分有用

聽力、平衡功能檢查

耳朵有分辨聲音(聽力)和識別身體位置(平衡功能)的功能,可以分別檢測。

* 聽力檢查

是測定被測者分辨聲音頻率的檢查,分為自覺性和他覺性兩種檢查。前者是利用聽力計(音叉)發出各種聲音,記錄被檢者自己是否聽到的檢查;後者是對幼兒或無法以言語表達的病人檢查聲音對其腦幹刺激後,臉部的表情變化。近來,為了早期發現幼兒的聽力障礙,某些國家在兒童三歲時之健兒檢查,即包括簡單的聽力檢查項目。

* 平衡功能檢查

是對罹患眩暈症和發生平衡障礙之患者所進行的檢查,觀察其是否能維持全身的正常方位感及協調功能。另外,也可用眼震計來檢查眼球的運動情形。維持身體的正常方位的功能即平衡功能,此種功能需依靠耳朵、眼和深部感覺>(特別是肌肉的)等多種器官的協調才能完成,所以可從各種角度(病變的所在)切入,進行檢查。

肌電圖檢查

當骨骼肌收縮時,肌纖維會產生微弱的電位差,利用肌電計記錄其電位改變情形之檢查,稱為肌電圖檢查。檢查時,可從表皮直接檢測骨骼肌收縮時之電位差變化,亦可利用電極針刺激骨骼肌,然後再檢測其電位差變化。此項檢查可以用來檢測神經傳導的速度。通常用於鑑別診斷肌肉或末梢神經病變所引起的疾病。